English

没大没小

2000-01-02 来源:生活时报 李骏虎 我有话说

汪曾祺先生有篇文章,写父亲和他、他和儿子之间的“交情”,题目是他父亲的一句名言:“多年父子成兄弟”。他父亲精通琴棋书画,却是一个我们现在称为“老小孩”的人,“我十七岁初恋,暑假里,在家写情书,他在一旁瞎出主意。后来我学会了抽烟喝酒。他喝酒,给我也倒一杯。抽烟,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。他还总给我点上火。我们的这种关系,他人或以为怪。父亲说:‘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。’”汪曾祺父子这样的交情,的确很够“哥们儿”。作为一个封建文化浸润下的知识分子,他父亲的尊重子女特别是和晚辈平等相待的意识,的确难能可贵。而未泯的童心,又使他可亲可爱。受乃父的影响,“对儿子的几次恋爱,我采取的态度是‘闻而不问’。了解,但不干涉。”于是在这样的家庭气氛里,“我的孩子有时叫我‘爸’,有时叫我‘老头子’!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。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‘没大没小’。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,充满人情味的家庭,首先必须做到‘没大没小’。父母叫人敬畏,儿女‘笔管条直’最没有意思。”汪先生的这篇文章,对反对封建制家庭,倡导互敬互爱的新时代家庭,很有积极意义。汪先生和他父亲组织的家庭模式,堪称中国新式家庭的典范。

我读了汪先生的文章,对他及他的父亲更加敬重了,同时也发现了我父亲的可贵之处。用汪先生的话来说,父亲和我还有我弟弟的关系,正是“没大没小”。父亲是建国后,由一个农民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,温良敦厚,以德服人。从小,我和弟弟就每天听父亲讲故事,及长,又读他买的书,几乎是和他一块儿学习文化。父亲年轻时酷爱写作,同时教我们兄弟如何写文章、写日记。最有意思的是,曾经有一个时期,父亲在地区报社做临时编辑,后来我在县报做编辑,而弟弟又是校刊的主编,常在一起交流经验和心得。而父亲此时只是一个饶有兴趣的旁听者,小学生一样微笑着。当初父亲为了让我们兄妹三个顺利求学,放下钟爱的文学,走了仕途,如今听到我们说的一些“新名词”,脸上不免露出钦佩的表情来,像是朋友。每次回家,父亲总是急着问我有没有带最近发表的小说,而我总是忘记。只好说下次一定带,父亲又难免露出失望的表情来。父亲是把他的心愿寄托于我们的身上,把我们当最亲近的知己。

对于我和弟弟的恋爱,父亲极喜欢听,听到有趣处,发出比母亲还开心的笑声。当初我和弟弟都喜欢晚饭后坐在院子里,添油加醋地渲染爱情经历,以及女友父亲的态度,父亲的笑声总是朗朗的,做一个最开心的听众。当然最后少不了给我们一些忠告,比如:“我不管,但不要出什么事。”中国有句俗话“严父慈母”,但父亲却少有严厉,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,父亲越来越无法遏制对我们的爱,常常是母亲在电话里唠叨:“你爸打传呼就赶紧回电话,要不他不停地转圈,能把地下磨出坑来。”

像我们这样有共同志趣的父子不少,但大多父亲过于严厉,更像师傅。比我们“现代”的家庭我也见过不少,特别是城市家庭,父母叫儿女时连名带姓,就像课堂上老师喊学生。虽说就要进入一个新的世纪了,但中国很多家庭里的封建家长意识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,到处可以听到见到父母干涉儿女婚姻,还有骂小孩子“怎么这样没大没小的”!

将来我有了孩子,相信我会跟他或她成为朋友,没大没小,平等相待。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传世漫画名作《父与子》,风行世界,就是因为他把一向偏于严峻的父子关系付予了崭新的表达,使父子感情不再被掩饰和回避,成为令人动容的轻松平和的朋友甚至“兄弟”关系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